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省委组织部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下发了《全省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徐州市出台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强调“富民增收,是使命所在,也是初心所系;是发展所需,也是民心所盼”“保持发展定力,坚持把富民增收作为根本目的”。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今天的“全会观察”系列报道,一起来了解。
发展规模经营型
发展产业带动型
发展农事服务型
发展村企联建型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集约化的稳步推进,更是土地增效、百姓集体增收的有效途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指出,“用好图码管控成果,提高集体资源清理回收率、利用率,引导土地规模流转,通过蒜稻轮作、稻田综合种养等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实现稳定增收。”因地制宜的多样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向,为我市做强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展了思路。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文松说:“规模经营是村集体经济最稳定的增收途径。围绕做大规模经营型集体经济,我们将坚定不移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放大‘图码管控’治理成效,切实把集体资源全部清出来、长效管起来、高效用起来,让集体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资金。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实现‘一户一块田’,推动农田集中连片、优质高产,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通过局部小调整带来整体大收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如何让本土农业产业走出特色、走出实效?市委全会对此作出部署。除了对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放大龙头项目带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外,“推进村集体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布局”的发展规划,更进一步明晰了农业产业“链式思维”发展的路径方向。
陈文松表示:“产业带动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围绕做强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我们将依托大蒜、银杏、木制品三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和大蒜、肉鸡两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国字号’产业集群和农业园区引领作用,聚焦强链补链延链,集聚要素资源,推动大蒜、银杏、肉鸡、炒货等产业链向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推动村集体经济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布局,促进村级持续稳定增收。”
近年来,我市还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合作经营等模式,进一步有效激活农村土地“沉睡资本”,并通过建立发展农村合作社,持续完善健全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市委全会强调,“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管、转包转让、合作经营等模式,鼓励村集体成立农机合作社、农事服务中心,推广全链条、一站式社会化服务。”
陈文松说:“农事服务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围绕做优农事服务型集体经济,我们将积极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管、转包转让、合作经营等模式,推动有条件的村集体牵头成立植保、农机、托管、收储、综合服务等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为本村及周边地区提供社会化农事服务,加快集体经济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营体系的改革创新。近年来,我市通过“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双向联动,逐步探索出村企联建的农业经营新模式。立足打造村企联建新格局,市委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村集体以资金、资产等方式入股优质企业”的发展举措,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等利益联结的形成,推动资源到资产、资金到股金、农民到股东的转变。
陈文松表示:“村企联建是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抓手。围绕做实村企联建型集体经济,我们将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支持各村立足资源禀赋,以资金、资产等方式入股优质企业,形成企村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各村探索资产盘活、农旅融合、园区带动等增收路径,放大港上镇十房村、石家村党建引领,碾庄镇孔庄村、新街社区园区带动,运河、东湖等街道社区资产盘活等村企联建示范效应,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设计 / 陈雪文 记者 / 朱芷萱
编辑 / 闫欣 责编 / 南冰 郭修彤
编审 / 张瑞 黄扬 监制 / 彭斌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联系本站请发邮件至:gxw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