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崛起

以企带村
以村促企
村企联建赋能乡村振兴
围绕“富民强村”
我市各地以产业为纽带
推动村企联建“加速跑”
让村民受益、集体增收、企业获利
开启乡村振兴“共赢”模式

碾庄镇

村企崛起

日前,记者来到碾庄镇孔庄村断桥铝隔热条生产车间,只见自动化生产线整齐排列。伴随着机器轰鸣,一根根成品隔热条从生产线上输送出来。

“我们有5条生产线,每天生产7.5吨,每吨利润600元至1000元,年纯利润60万元。”碾庄镇孔庄村党支部书记闫怀东介绍。

村企崛起

该村借助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全域分布式加工区模式,为园区企业进行配套生产。

经过镇政府牵线搭桥,孔庄村与园区内的中耀铝业有限公司、鑫红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构建合作关系,借助公共空间治理,清理出土地资源,建设厂房,购置机器,承接订单。

“我们村不少人在园区上班。因为是配套生产,订单不成问题,供给企业80%,我们对外销售20%。”闫怀东说。

村企崛起

对于企业来讲,“村企合作”在不断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同时,也实现与周边村庄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帮扶。

“以前配套企业生产的材料需要从外地运输,路途远 、成本高。现在在村里生产很方便,节省运输成本。企业派工作人员常驻村里,保证产品质量。”江苏鑫红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沈磊说。

村企崛起

碾庄镇专门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政策和资金帮扶机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大宋、彭庄、庙前等村分别与园区企业实现村企联建。 

“我们把园区小微企业迁到村里,为园区发展创造空间,同时培育村办企业,培育‘专精特新’村办企业入驻园区,实现良性循环,做大做强村办企业。”碾庄镇副镇长孙井波表示。

新河镇

村企崛起

在新河镇镇南村村企联营的食品公司生产车间,一张张蛋挞皮、一根根油条随着机器运转,经预加工、包装后,销往市场。

村企崛起

徐州南村麦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浩文介绍: “每天生产蛋挞皮5吨、油条6吨。现在新上小笼包制品生产线,计划今年底达2吨到3吨的产量。”

村企崛起

南村麦田食品有限公司用地为镇南村低效闲置用地,通过处置盘活、招引能人大户,回乡创业,开办工厂。

新河镇镇南村党支部书记吴贵州说:“我们给企业提供5600平方米集体用地,年租金4万元,同时在企业注资50万元,一年近5万元分红,为集体增收提供基础。”

村企崛起

目前,企业已带动周边60人就业。“公司工人大部分是附近居民,我们收入有了保障。就业、顾家、挣钱三不误。”镇南村村民黄继彬说。

铁富镇

村企崛起

抢抓水稻抽穗扬花期,在铁富镇艾山西村300亩稻田内,无人机正在进行农事作业,成片稻田,稻穗整齐,孕育着丰收希望。 

村企崛起

铁富镇艾山西村党支部书记李旭告诉记者:“我们以南梗系列优质米为基础,产量高、效益好。为防止病虫害,我们使用无人机打药。”

村企崛起

据悉,艾山西村和无锡一家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帮扶资金,建设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同时购置稻米加工设备,形成从培育秧苗到加工稻米的产业链条。

“我们村集体收入来源为种地、烘干储存、大米加工这三块,年收入80万元左右。”李旭说。

村企崛起

有了集体收入,艾山西村购买农事机械,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扩展收入来源,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受益。

村企崛起

“我们各类农事机械都有,按照市场标准提供农事服务,所有机器全部安装自动巡航,精度准、效率高。”李旭说。

村企联建、融合发展
拓宽了集体致富新渠道
让农业生产的道路
越“闯”越宽

融媒体记者:魏杰
摄影:徐凯歌
编辑:裴培
责编:郑惠珠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联系本站请发邮件至:gxwvip@163.com

(0)
邳州资讯网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