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戴圩街道的戴子彬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1950年,年仅17岁的戴子彬参军入伍,次年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539团卫生队赴朝作战。当时,从东北进入朝鲜,为了不暴露兵力,志愿军通常天擦黑就行军,一直要走到第二天下午,一走就是十多个小时。
“当时是12月份,鸭绿江面已经上冻了,我们在冰上走过去的,很多人的脚趾头、手指头都被冻掉了。”戴子彬说,他们在刺骨的寒流中,蹚河流、爬雪山,与敌人周旋。
1952年,白山战役打响,戴子彬随军参战。当时,他在后勤医院卫生连工作,担任护士班长,主要任务是抢救伤员,虽然不拿枪直接参加战斗,但同样要上前线。戴子彬和卫生连的战友们一起抢救伤员,同时还要对志愿军战士做心理辅导,缓解战士思念家乡的情绪。有一次他接到上级的命令,需要他去上五连和八连救治伤员,对此他毫不犹豫,冲在战争的前线。
“得经过敌人的两条封锁线才能到阵地上去,飞机一来我就往山沟里躲,趴着不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坚持了下来,用了两天到达前沿阵地,完成了团里交给我的任务。”戴子彬回忆道。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来之不易。回忆战争,老人表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戴子彬说:“一次我往后方转运伤员,敌人打冷炮,炮弹正好打到担架上,把我也震晕了,把伤员也打飞了。1953年我已经是党员了,我要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报效祖国、保卫和平、保卫家乡,就只有这一个想法。”
在战场上,不仅战斗激烈,生活条件更是异常艰苦,因为敌人“白天找烟、夜间看火”。为了不暴露目标,无法生火,加之朝鲜地形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后勤补给经常无法及时供应,这中间还要时刻防备敌人突袭,没东西吃、没水喝、不能睡觉是常有的事。
“所有的战友每人背一个面袋,袋子里装着炒面,饿了吃一把面,渴了抓一把雪,困了睡雪窝。”戴子彬说。
1953年初春,戴子彬跟随部队在无名山战场上遭到敌军猛烈攻击。那场战斗非常惨烈,他们坚守了几十天,一个连的士兵最后只剩下几十人。回想当时的情景,戴子彬的声音哽咽了:“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的幸福,为了这片血染的土地,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坚决同敌人战斗到底!”
1954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戴子彬跟随部队回国休整。由于战争期间身体留下了病根,无法继续留在部队,1955年,他转业回到邳州,先后在官湖镇卫生院、戴圩街道卫生院等多个单位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他多次应邀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作报告,接受媒体采访,他把他和战友们的战斗故事讲给年轻人听,鼓励后辈勤奋学习,用所学知识报效伟大的祖国。“是战友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要发挥余热,继续为党和人民服务!”
在戴子彬的家里,革命军人证明书、立功证明书、抗美援朝纪念章以及一些个人档案资料……这些物件都见证了这位老战士往昔的峥嵘岁月。老人小心翼翼地翻出这些珍贵的纪念章,哽咽着说:“有时候晚上做梦还会梦到那个时候牺牲的战友,这份荣誉也应该属于他们。”
如今,戴子彬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他经常对孩子们说:“一定要记住这些烈士,加倍珍惜现在,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工作,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融媒体记者:王鹏
摄影:苏飞
编辑:裴培
责编:郑惠珠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联系本站请发邮件至:gxw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