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它渗透在生活之中
涵养着居住在此的每一个人
作为城市名片
文化凸显着城市特色
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底蕴
邳州作为一座有着
6000多年历史的城市
不仅文化底蕴深厚
如何保护好、发展好传统文化
传承与创新无疑是关键
一年来,我市
以文旅融合为基本路径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惠民活动为主要抓手
在赓续文脉中
持续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精心办好系列节庆活动。举办迎新春“非遗陪你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2023中国·邳州首届艾山文化旅游节、“醉美邳州五月天”文旅系列活动、“乐享金秋·惠游邳州”主题文旅活动等系列节庆活动,丰富优质文旅供给,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持续推进文化惠民乐民。常态化开展文艺活动,全民阅读春风行动、新春典籍文化展、“世界读书日”专题讲座等活动的开展,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增强精神力量;全年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文艺演出120场次、戏曲进校园活动20场次、汉风小剧场演出活动30场次,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尽享“文化盛宴”。
●精心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徐州琴书《认娘》获得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十届曲艺奖;大型柳琴戏《运河滔滔》参加省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创作农民画30幅参加全国农民画创作大赛并获优秀组织奖……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佳作频出、奖项不断。
在城市文化塑造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认知尤为重要,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只有立足实际,明晰定位,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
在保护与传承中
让文物“活”起来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在邳州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内,工作人员正对一批出土残损陶器进行修复,清洗、拼接、补配等等,每一道程序都需精而又精、细而又细。
邳州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李建伟介绍:“今年我们完成了对占城白山汉墓和燕子埠尤村汉墓的文物大棚保护,同时对汉墓中的汉画像石进行修复保护,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我们每年开展至少两次对三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不断规范日常保护和安全防范工作,筑牢文物安全屏障。”
据了解,邳州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套)、展陈文物1500余件(套),涵盖石器、陶器、玉器等十余个类别。
在做好文物保护同时,为有效破解文物“看不懂”“接触难”瓶颈,博物馆还通过触摸屏、特装场景等技术运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
“这件器物叫鹦鹉螺杯,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迄今为止西东晋两朝时期全国才出土了三件,而我们邳州博物馆就有两件……”
为培养小朋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我市常态化举行“我在邳博讲文物”小小讲解员培训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在走近文物、了解文物、介绍文物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小小担当者。
奚仲路小学六年级(4)班学生颜诗雅对记者说:“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邳州历史文化,帮助我们增长相关知识。以后我会更加努力,把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远工作。时代在变化、大众的思想观念在变化,所以文化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尊重原有文化基础上,通过多样元素的有效融入,持续放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促进城市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迸发新活力。
在坚守与创新中
让非遗“潮”起来
“外面的世界虽然美,心中的运河赛江南,红枫树招手焕英姿……”
在市文化馆内,柳琴剧团正在加紧排练今年创作的新戏《王杰红》。该剧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运河街道红枫森林景区为题材,讲述了运河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产业融合发展等路径,积极推动土地增效、集体增收、百姓致富的新做法和新成效,展现出邳州党员干部弘扬王杰精神,开拓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在做好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同时,柳琴剧团每年都会创作排演一部现代柳琴戏,通过传统戏曲形式,讲好新时代百姓故事,让柳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焕发新生机。
剧团编剧李加用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会继续创作下去,复排传统的古装戏,创作排练新的现代戏,把邳州柳琴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截至目前,我市拥有跑竹马、纸塑狮子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邳州剪纸等国家级扩展项目5项;邳州蓝印花布等省级项目12项;邳州蒲扇编织技艺等徐州市级项目14项;邳州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共计186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9人、徐州市级传承人42人。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通过展览、培训、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持续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创新发展,让非遗以更加多元化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非遗传承保护中,既要做到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做到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我市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同时,将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老艺人的守正创新,还是传承人的带徒授艺;无论是面向群众的多样化展示,还是入校园进课堂的特色教育,都是在代代坚守和与时俱进中,推动非遗与群众生活不断贴近、相互融合,通过激发非遗活力,更好增强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生命力。
在发展与突破中
让文旅“火”起来
在保留“文化味”同时,近年来,我市紧抓文旅融合契机,围绕讲好邳州故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邳州文旅产业在发展突破中逐渐“火”起来。
●今年“五一”假期,我市通过“醉美邳州五月天”文旅系列活动,悦侬花朝节、云隐春天里茶会、土山古镇三国文化旅游节等主题文旅活动的开展,不仅开辟了“美食+旅游”的文旅消费新模式,旅游精品线路的区域联动也促进黄金周旅游市场取得显著效果,五一期间全市接待游客32.44万人次,同比增长312%。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我市全面启动“惠游金秋、乐享邳州”中秋、国庆双节文旅商系列活动,主题促销、文化展演、美食餐饮等各式各样的活动精彩纷呈,全市11家A级旅游景区于“双节”期间共接待游客44.1632万人次,同比增长356%。
在全面推进文旅产业发展中,我市各地各景区结合各自地域文化特色,在多元素融入、多点位开花中寻求突破和创新。
●艾山风景区举办的“灵秀胜境 少林禅武”2023年邳州市艾山秋季文化旅游节活动,将艾山禅庭胜境与少林传统功夫融为一体。
●港上银杏博览园的“宋代点茶”、汉服传统文化体验、东方篆香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在感受传统文化中邂逅古韵之美。
●土山古镇三国文化旅游节上,煮酒论英雄现场问答、跑竹马等非遗项目展演、点红启智送祝福等活动,让游客沉浸于历史文化长河中,流连忘返。
●文化馆的“百姓大舞台”、图书馆的红色经典诵读、博物馆的精品书画展等等,精彩纷呈又极具特色的活动,让群众在游赏间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邳州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飞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和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A级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小剧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文旅品牌创建,积极推进5G+智慧文旅、一键智游邳州等智慧旅游项目,全面打造接地气、有影响力的文体旅活动品牌,围绕‘春节’‘五一’‘国庆’等假期打造系列文旅主题惠民活动,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让城市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文化
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市立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期待,以扩大文化活动覆盖面和提升文化生活满意度为目标,实施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利民工程,着力搭建为民服务“连心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继续坚持保护与传承并举、坚守与创新并重、发展与突破并进,在延续城市文脉中,持续推动邳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 / 朱芷萱 摄影 / 陈谢 张强
编辑 / 裴培 责编 / 南冰 郭修彤
编审 / 张瑞 黄扬 监制 / 赵源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联系本站请发邮件至:gxw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