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殷殷嘱托在耳,今年以来,我市谋实举措、集中资源、聚焦发力,着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业务培训,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目前已获批67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42家。
●上达半导体、鲁汶仪器、华兴激光等3家企业获评潜在独角兽企业,鲁汶仪器、博康、龙共真空、鸿康电器等4家企业获评瞪羚企业,10家企业入选“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榜单。
●企业研发机构备案数稳步增长,新增徐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7家,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在库研究院10家,3家研究院获批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奖补。
●指导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先后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前瞻计划项目1项,省乡村振兴项目10项等,获批资金总额2620万元。
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显著,经济新动能就越澎湃。今天的邳州,创新活力奔涌,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技创新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培育主体 提升企业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挖掘创新的潜力与活力,重点在企业。近日,市科技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经开区的江苏利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生产情况。
据悉,江苏利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氧化铝、三氧化二铝等晶圆能够满足高端新材料制作的高质量要求,改变了目前国内半导体衬底晶圆高端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市科技局四级主任科员华富强介绍:“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利泷半导体的晶体加工工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同行业内的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入选2023年徐州市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名录。”
像利泷半导体一样,聚焦“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这一目标的还有华兴激光、鲁汶仪器等一批企业,它们用“创新之花”结出了累累的“发展之果”: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方永磁通过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实现质效提升,预计今年产值突破13亿元。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康力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标志着邳州市实现企业上市“零突破”。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一批批企业在邳州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不断成长壮大,它们向科技借力、向创新求解。事实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找到了激发一座城市科技创新活力的开关。企业全过程参与创新链条,形成高科技企业发展态势,进而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从产业强到经济强的黄金通道。
华富强介绍:“我们针对企业的成长性、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准排查,开展业务培训、宣传相关政策,构建梯次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
建设平台 增强科技支撑力
创新平台具有推动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功能,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其中,位于官湖镇的江苏中熵材料研究院就通过自身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中熵科技(徐州)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经理范润介绍:“我们致力低维功能材料的研发及应用,生产的发热半导体材料产品贴敷在墙面板、装饰画等物品上。目前正跟中石油进行合作,不断拓宽应用场景。”
江苏中熵材料研究院依托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先进材料功能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于今年9月签订合作协议,是官湖镇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该镇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从孵化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官湖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徐伟说:“我们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中熵研究院获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德鲁尼研究院、兰蒂斯研究院获得良好评定,全镇6家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结构合理、功能互补,通过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研发、设计、孵化等环节,大多数产业构建起有竞争力的创新链、产业链。今年以来,随着创新平台的增量提质、充分释能,全市创新成果实现了花开满园:
●围绕全市六大主导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组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华兴激光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高新区加快以“高新智谷”为重点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位居省级高新区第21位。
●11家省级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省科技厅及徐州市级孵化器绩效考评中,优良数连续六年保持徐州第一。
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创新裂变效应,能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持续提升现有平台能级,加速形成科技成果孵化、项目落地、企业成长的“双创”生态圈,全力打造创新驱动新高地。
集聚要素 深化协同创新力
如果说平台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那么协同则是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催化剂。今年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要素供给,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位于碾庄镇的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我市推动协同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两天,天气较为寒冷,在公司的大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蔬菜种苗繁育中心等处,徐蒜3号、徐蒜6号等品种的大蒜、不同生长阶段的花菜等长势良好,工作人员时不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并做记录。
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玉介绍:“我们依托现代农业蔬菜生产基地,和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他们提供种子,我们进行生长测试,为黄瓜、西瓜、花菜等品种的研发提供作物生产基础数据及市场信息。”
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助于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今年以来,我市不断深入产学研合作。
●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参加国家级、省市级项目12项,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460种,新技术130余项,制定省级技术标准1项,企业标准5项。
●组织南方永磁、三仪生物等企业参加第二届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高校院所服务苏北五市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
●大力推进技术成果交易,全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超50亿元。
既谋一域,也谋全局。在协同创新的大格局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资源高效配置、深度融合,形成点、链、网多层次的相互支撑和良性循环。
“我们聚焦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业,引进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获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1项、省‘双创人才’项目3项。‘苏科贷’惠企力度不断加大,入库企业103家,放款1.7585亿元。指导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市科技局四级主任科员华富强说。
科技创新,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当前,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不断提高,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对于邳州来说,科技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如果想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抓住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深化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创新环境,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在新征程上建新功、谋新篇。下好“先手棋”,勇闯“新赛道”,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更多惊喜,更多可能的科技之变!
记者 / 林琳 摄影 / 陈谢 张强
编辑 / 裴培 责编 / 南冰 郭修彤
编审 / 张瑞 黄扬 监制 / 赵源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联系本站请发邮件至:gxwvip@163.com